|
星子“非遗”西河戏赴京“亮嗓” 发布时间:2011-11-13 08:16:04 来源:九江新闻网 九江新闻网星子讯(特约通讯员 查启利)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西河戏这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,11月5日,星子县正式成立了西河戏保护发展研究协会。 西河戏是江西省硕果仅存的几大古老剧种之一,先后入选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今年8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授牌。西河戏是星子县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,俗名“星子大戏”,历年来,该县高度重视对西河戏的保护与发展,经常组织开展研究活动和戏曲专场演出,不断提升西河戏演出水平和知名度。为了更好地保护西河戏这一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该县经过多方努力和筹备,成立了西河戏保护发展研究协会,协会将以“做好助手、当好参谋,保护、传承、发展西河戏”为宗旨,努力做好广大西河戏传承人、戏剧工作者和西河戏爱好者的联系工作。 星子县委、县人大、县政府及县政协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均参加成立仪式。县委书记刘超、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汪红蕾为协会揭牌;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顾峰主持会议;副县长吴伟清代表县委县政府祝贺词。当晚该县西河戏爱好者还举办了西河戏专场演出,演出为期4天,分别上演《狄青征西》、《下河东》、《赵氏孤儿》和折子戏《拦桥告状》、《孔明收姜维》、《坐宫》等优秀剧目。
星子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长 周三连
星子县北依庐山,南临鄱阳湖,秉承庐山鄱阳湖文化的精华,文化底蕴深厚,素有“真儒过化”之称。山南文化优秀灿烂,而在山南文化体系中,却数星子古戏—西河戏最具地方特色,充分反映了这个湖滨小县的民俗风貌,自西河戏诞生的200多年来,一直深受星子人民的喜爱,唱大戏一度成为民间主要的文化活动之一,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星子西河戏与其它地方戏种一样,面临着诸多困境。保护与发展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瑰宝,成为星子面临的一个新课题。 一、西河戏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西河戏又名弹腔大戏,星子民间俗称“大戏”,属弹腔体系,与京剧、赣剧同源。它形成于清咸丰年间,流行于江西北部的星子、德安、九江、都昌、永修等县,因其产地星子县地属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,故名“西河戏”。 1、历史渊源。西河戏诞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,秉承青阳腔、皮黄戏艺术特点。道光年间,星子成立第一个弹腔戏班,定名为“青阳公主星邑义和班”,由于本地艺人的努力,声腔和表演艺术融合诸家之长,改造了一部分老唱腔,使西河戏得到较大的丰富和发展,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清末,西河戏进入全盛时期,各地竞相增修戏台,更有长年在星子、九江、德安、波阳等地巡回演出,所到之处“人人皆津津乐道以为快”。除职业班社外,还出现了大量的业余戏班,每逢年节和农闲时演出。至民国后,专业演出唱戏班子不复存在,但农村业余演出逐渐兴旺,艺人们则多以教戏为业。 2、艺术特色。西河戏植根于村野乡俚,吸收了当地民间艺术养份,既古朴、简明、生动,又有原始、俚俗之处,其旋律高亢奔放,浑厚质朴,唱腔为板式体,以西皮、二黄为基本声调,并兼有青阳高腔、渔歌、民间小调等,唱腔拖腔较短,中间夹有衬字,唱词多为七字句、十字段,用嗓为“生、旦、净”三种。台词念白多乡音俚语,服装古色古香,表演古朴夸张。武打中的“搏手”动手刚健、姿态优美,多由民间拳术变化而来。乐品有京胡(俗称“细筒琴”),二胡(俗称“大筒琴”),民国时始用月琴。西河戏的剧目多为历史袍带戏,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,集中于三国、隋唐、宋等朝代,内容崇尚忠、义、廉、孝,表演形式较为固定,生活化大于艺术化,颇具乡土气息。 3、生存现状。近些年来,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化,电影、电视、网络等新文化形式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渗透,使得西河戏呈下滑态势,市场萎缩、观众流失、盛况不再。至目前,星子县虽没有西河戏的专门研究机构和专业的西河戏剧团,但民间的业余剧团则多达100余个,民间年演出200余场,人们更多的是把唱大戏当作一种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。全县每个自然村都有独立的唱出西河戏能力,每逢喜庆、节日,唱西河戏成了群众主要的庆祝形式。近几年,星子县多方努力,对西河戏剧本进行了及时抢救,搜集、整理出了54个完整的剧本;目前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走出了西河戏保护有力的一步。 二、西河戏面临的困难与困境 随着经济大发展,文化大繁荣,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、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,西河戏作为地方剧种,同样也遭到现代社会多元娱乐文化的挑战,生存和保护困境重重。 1、人才缺乏,古戏传承青黄不接。据《星子县志》载,曾有十一位戏曲艺人获奖挂牌14余次,止于1966年,全县共有西河戏艺人百余名。可谓“艺人辈出、群芳济济”,但现在这些民间艺人大都相继谢世,或已是垂暮古稀,而时下青年后辈对传统戏曲的了解不多,认识不足、兴趣不高,使星子西河戏这样的文化传承青黄不接,后继乏人。据近年一项西河戏专门调查摸底,西河戏艺人传至第九代,共有艺人171人。目前,健在艺人98人,平均年龄近60岁,最小的有45岁,最大的年龄近94岁,七十年代习艺者寥寥无几,西河戏传承步入了“人亡艺亡”的危险境地。 2、表意局限,古戏市场逐步萎缩。西河戏作为本土文化的象征,发自民间,扎根乡野,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。在本土深受群众喜爱,一方面与当地民俗风情相关,另一方面有地方方言作基础。但随着时代发展,传统剧目渐露缺乏时代气息、唱词方言过重等不足,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河戏的趣味和魅力,使得观众难以捕捉到其声腔饱蕴着的微妙情绪。不少外地观众观看西河戏后表示,西河戏好看,但难以看懂,这就是地方方言表意局限所至。同时创作不够专业化,演出难以市场化,造成了西河戏创新不够,不能适应现代人们的感观需求,导致观众群逐步缩小,市场逐步萎缩。 3、资金短缺,古戏保护缺少支撑。由于星子县经济实力不强,财政收支仅维持低水平的平衡,导致文化建设投入不足,无力对西河戏进行专门的保护和发展。西河戏的传承也主要依靠民间艺人,仅停留在传艺层面上,对传统剧目缺少创新。像一些老艺人对《杨家将》、《岳飞传》传统剧目进行改编,将“文明守则”、“公民道德”等内容丰富其中,不断提炼、丰富剧本内涵,得到了群众的认可,但由于财政困难,无经费扶持,导致出精品少,影响不大。同时,因经费不足,对西河戏资料缺少整理、挖掘和提升,也造成了西河戏“内热外冷”的局面,难以发展新的观众群、拓展新的市场空间。 三、西河戏的保护发展对策与措施 星子大戏—西河戏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,保护和发展这一民间文化艺术,必须突出群众主体地位,具体做到四个方面: 1、保护西河戏曲,要结合民俗,广泛收集整理农民喜爱、轻松愉快、故事性强、脍炙人口的剧本。地方戏的发展离不开民间的滋养,针对星子目前的实际情况,要保护和发展好这一民间艺术,必须依靠良好的群众基础。在收集农民喜爱的传统剧本同时,还应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一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、文化教育、法律法规等内容的西河戏剧本,供农民业余剧团吟唱,激发民间艺人的戏曲兴趣,保证西河戏旺盛的生命力,做到民间演出长久不衰。 2、传承西河戏曲,政府要为业余剧团创造演出机会,促使民间老艺人传、帮、带新艺人。通过经常举办西河戏的调演、汇演活动,尽可能地为业余剧团创造演出机会,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的积极性。如我县每年举办“十一”西河戏调演,民间艺人同台竞艺,互相借鉴、学习,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河戏的发展。同时部分群众利用调演,进行现场录像,并制作成光盘,实施商业化推广,在自娱自乐的同时,也得到了适当的经济收益,促使西河戏的业余爱好者及城乡演出数量逐年递增,有效地避免了“人亡艺亡”的窘境。目前,全县有不少余西河戏演员活跃在城乡舞台。 3、复兴西河戏曲,要让西河戏扎根乡野,巩固西河戏城乡舞台的“盟主”地位。西河戏曲凝聚着当地群众独特的生活情感、道德情操、喜怒哀乐,要复兴西河戏,就必须让地方戏曲扎根田野,激发广大农民吟唱地方戏曲的热情。一方面要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搭建好群众参与平台。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房屋、祠堂等场所,建设好群众文化活动场所,为群众吟唱地方戏提供便利条件。另一方面要加大西河戏文化推广宣传。每逢重大活动和节日,请优秀业余剧团唱西河戏,对外展示古朴、原始的民俗风情,弘扬独特的县域文化,筑牢西河戏城乡舞台“盟主”地位。 4、发展西河戏曲,要让西河戏共享发展成果,做到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。近几年来,星子县旅游发展迅猛,旅游人次逐年攀升,这为西河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机遇。从目前来看,还没有一个景区、景点把西河戏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推出,以增加景区、景点的看点,本地特色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未得到发挥。而在这方面,一些地方却运作得非常成功。像桂林的《印象刘三姐》、西藏、四川的少数民族文化等。可以说星子在发展西河戏与发展旅游的结合上,大有文章可做,大有潜力可挖。另外,西河戏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,可以开发出一些相关的旅游纪念品,在宣传本地特色文化的同时,也适当增加农民收入,做到相互促进,互相发展。
1月31日,省文联主席刘华来星子县调研采风时,对该县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及旅游资源开发给予了充分肯定。同时,建议在建设中囯旅游强县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,促进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。 |